还在上学时我认为,考试是检验你对一个知识或实际技能掌握程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,当初我天真的以为你数学学的好,或者英语学的好,(这边好的意思就是说平时数学题目都会做,英语阅读量大应用的多等),考试就只是小菜一碟,轻松可以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。

然而随着这两年对考试和学习知识的了解,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,考试只是考试,学习知识是学习知识,两者有一定的共性,但却可以认为是分别独立的存在,有时候,甚至你知识掌握的越好反而考的越差,下面举些例子具体阐述我的观点,以下这些例子大都是我真实所见发生在我周围。

前年我认识一个孩子刚参加高考,我本来以为他会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的,毕竟就我所知,他初中就去国外参加过英语夏令营,高中看的不少书本都是国外的一些教材,他对化学很感兴趣,看了不少外文期刊,后来他对计算机比较痴迷,也翻译了一些国外的文档,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,高考英语并没有得到高分,分数在 120 多,据称发挥略微失常,但一度模考也只比这个多几分。

这些事情,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,考试和学习这两件事,与其说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工具,不如说,考试本身也是一门技术,你学的再好考试未必能够拿到高分,你学的不好,考试未必就一定差。拿中学考试打个比方,a 学的很一般,但考试掌握了一些技巧,每次考试知道哪些部分是基础题目,他把 70% 容易得分基础的地方先做,做完后再复查确保能够不丢分,然后做 20% 中级部分,这部分内容能够会的已经完成了,最后看看高级部分,连猜带蒙尽量拿点分数,最后 100 分卷子,他拿了 85 分。而 b 平时基础很好学的不错,考试时,按照顺序一点点做,碰到难题卡主了,花了不少时间解决了,最后时间不够,一道 10 分大题没来得及写,由于粗心大意前面有几题算错了,最终只拿了 80 分。

拿某英语考试来说,你词汇量高达到 10000,考试大纲只要求 6000,很多学生甚至只有 4000 词汇量,考试时,你全凭正常人的思维常识来做题,虽然文章看明白了,但选择题做的满纠结,不少题目拿不定主意。而另一个同学用学来的偏方在做题,平时题目练多了,虽然单词不太认识文章也似懂非懂,但知道出题人的想法和思路就够了,最后的考试结果可能你们俩分数差不多。有个从小双语学习的人,据称他英语要略好于中文,去美国留学甚至被误认为是本土华裔,但参加托福考试成绩是听力阅读30,写作29,口语21,这个分数甚至被一些人嘲讽,觉得他英语也就很一般。

再拿计算机来说,你平时代码敲的贼六,多种数据结构都可以婉婉到来,自己对电脑相当了解,组装过机器写过汇编,甚至自己还实现过一个小型操作系统内核,而实际去考试时,你突然蒙了,这个数据结构不去查资料一时不知道怎么设计更好,那道题目虽然做出来了但也忙了半天,计算机考试竟然不需要写代码?结果最后你考试没过,而旁边一个两年来几乎没碰过电脑打字都困难,但啃了几个月全书真题卷子的同学竟然考过了。

上面的例子可能有时候过于极端,但却是真实存在的,知识点掌握的好,可能对考试唯一的帮助只是你学习的比别人快些。其实自我感觉不必太良好,你的快可能只是略微,你自学的固有思维或者你盲目的感觉良好都可能阻碍你拿分。考试并非和学习完全对立,考试对于知识学的好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机会,通过准备考试,你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,虽然那些靠投机取巧的人可能会拿到一个还算可以的分数,但对他们而言只是为了拿证或者仅仅是一段回忆不起来的经历。

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人,我说下自己的建议吧,一些知识量比较大,难度系数高的考试,在考试前三个月大约 100 天的样子,一定要收紧自己怠慢松散的心,开始以一种初学者的状态去为考试做准备,花三个月时间抛弃自己原来有的思维习惯和解题方法,全心全意地跟某个老师或者教程的方法来,以 100 天为例:

  1. 首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,了解这个考试有哪些知识点,哪些考点,有哪些题型等,这些东西要时刻在脑中,注意无论多忙每天花 10 分钟重新在纸上画一下,到后面要可以随时能够像思维导图一样罗列出来。(1-2 天)
  2. 然后重新完整地跟着复习指导书或者课程走一轮,每次学完后,扩充自己的思维导图,在题型和知识点后面再罗列出解题思路和方法。(25 天)
  3. 接下来查漏补缺,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题型做专项练习,每题都要常识不同的方法,完整地解答出题目,同时更进一步的去查漏补缺这张导图,另外准备一个错题集,如果时间不充裕,错题本可以只列错题来自哪本书的哪个位置。每两周完整翻阅一下错题,对掌握不牢的题目前面打星,累计打 5 星的题目之后有空的话,每天看一下,3,4 星题目一周翻阅一次。(15 天)
  4. 接下来做批量练习,不会的题目也记录到错题集中,该段又分为几个小阶段,首先,每个题目不再是凭感觉一拿到手就做,而是看题后立马可以定位到导图中的知识点位置,就该道题考点是哪些,针对这几个考点,分别有哪些常用解题方法,每道题尝试不同的方法解答出结果,部分太熟悉的题目可以只写出大题步骤(25 天);然后,题目开始有选择性的做,解题不再是解出答案,而是列出方法 1,2,3…,(10 天);接着,做了这么多题目你应该很清楚地了解出题人思路和风格,如果你是出题人可能会如何出题,数学一道大题下,你还可能出题 (4),一篇阅读理解下,你可能会安排其他什么问题或选项(10 天);看下是否还有时间,如果没有时间完善以上步骤即可,如果时间很充裕,则重新整理导图,思维和出题人同步,对导图中每个知识点进行回忆和重新出题。整个考试的准备过程应该有一半都在这个大阶段。(50 天)
  5. 做真题阶段,真题阶段分为三部,第一次做真题是在步骤 2 完成后,做一份真题,知道自己的差距,不用纠结答案和结果,只看打分不用看正确答案,甚至可以不用查看分数,只是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会了多少,差距有多大;第二次做真题,是步骤 3 完成后,仍然做那份真题,对照答案错题整理,仔细研读为何出错。最后一阶段是步骤 4 完成后,正式做真题,十天时间,一天完成一套真题,做真题时间和分析真题时间控制在 1:1,十天的时间,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解题速度,可找到考试状态,做题时间能够和考试同步更好,中途不可以休息和上厕所。(9 天)
  6. 翻阅一下真题和错题集,再次拿出考纲来仔细阅读一遍,于细微处见真知,任何一句话都可能透露了一些信息,重新整理下最近一段时间来学的知识点,再次完整地绘画一下知识结构图,将所有能够想到的内容过一遍,调整好心态准备去考场。

因为以上是针对参加过考试,或者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的准备步骤,所以基础学习只会占用很少的一段时间,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针对梳理结构、刷题、考试技巧和出题思路上。而如果知识掌握不好的情况,可能会需要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整的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基础,再进行以上步骤。这些步骤不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,只为了过线等,而更多的用来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,不辜负自己所学。

重新审视下考试这件操作,考试考察的是什么?我大概归纳了下有这几点:知识点、解题速度、解题的准确率、考试状态、考试心态、同试卷思路的同步程度。知识点是其中考察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,而即便经过专门的培训我们也很难面面俱到。有含金量的考试,从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当你觉得自己学的不错时,别人可能基础比你更好,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觉得自己这个领域很优秀,就怠慢这些考试,毕竟理论未必符合实际,考试的内容可能会更窄,更深,或者更宽,更全面,你的知识结构在没有针对考试特训之前,不可能刚好完全契合。其实,某些领域的专家在这些考试中临场发挥也不见得能够得出好的结果,我也见过科教频道一些专家临场发挥时给出了错误结论,很可能是他们审题不清,也可能是太久没接触给忘了。